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之基、力量之源,始终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。近日,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(2024—2028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的正式印发,恰似新时代的“铸魂工程”,其核心在于以“心”洞察需求、以“活”创新形式、以“实”检验成效,让教育真正“声”入人心、力透实践。
以“心”为舵,校准教育之向,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。“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唯有以心体察、因需定策,方能拨开党员教育的迷雾。《规划》紧扣“分类施教”原则,将农村党员的田间智慧、机关干部的政策视野、流动党员的云端需求纳入靶向施策的坐标系,精准绘制教育培训“路线图”。教育之效,不在技术炫目,而在“对症下药”,这种“量体裁衣”的教育模式,恰如中医“辨证施治”,既治标更治本,教育若停留在“一锅烩”“满堂灌”,纵使声势浩大,终是浮光掠影;唯有以“心”为尺丈量需求,以“需”为犁深耕课程,方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耕细雨,既润泽思想的土壤,更催生实践的稻浪。
以“活”为帆,破浪教育之海,从“单向传输”到“沉浸共生”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教育若固守成规,必如静水腐淤,唯有激荡创新之浪,方能奔涌时代清流。《规划》强调“线上线下融合、理论实践贯通”的立体化教育体系,让传统课堂的“单向说教”蜕变为“双向奔赴”的沉浸共生。线上“云端课堂”打破时空藩篱,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浸润指尖,线下“行走的党课”将历史场景化为鲜活教材,让红色基因在身临其境中薪火相传,这种“虚实相生”的教育模式,以交互之“活”锤炼党性之“纯”,这种“沉浸式”教育,让教育不再是刻板的“填鸭”,而是思想的碰撞、情感的共鸣。唯有让教育之舟扬“活”之帆,方能带领党员“与时代同频,与实践共振”。
以“实”为锚,深扎实践之基,从“学用脱节”到“知行合一”。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”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在于实践转化。《规划》以“效果导向”为纲,明确要求建立学用转化机制,将课堂所得与岗位建功、服务群众深度绑定。现实中一些地方将培训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,用民生难题作考题,以群众口碑为标尺,正是对“知行合一”的生动诠释。若教育培训止步于“笔记本上的记录”“会场里的掌声”,终会沦为“雨过地皮湿”的形式空转。唯有将理论之“知”与实践之“行”熔铸为信仰的合金,方能让党员在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的火热战场中,真正淬炼出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硬脊梁、铁肩膀。
教育如春雨,润物细无声。《规划》的出台,不仅是一份文件,更是一场关乎信仰与行动的革新。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新时代的党员教育,既要传承红色基因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亦需拥抱时代浪潮的“新”与“变”。唯有如此,方能让每一名党员成为燎原的星火,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。
(作者:双鸭山市集贤县委组织部 潘蕾竹)
即时新闻
更多>融媒矩阵